
为儿童精神成长创造良好阅读环境 | 长江评论
【编辑:侯方隅】
近几年儿童文学成为一个出版热点,冒出一批“畅销儿童文学”作家,他们的作品动辄销售几百万、上千万册,在“中国作家富豪榜”占据多数。或许是影响太大,他们中部分人被家长投诉写作“少儿不宜”内容等问题,媒体对此多有报道。另外相关出版社公开宣称接受投诉、对相关作品作出修订或下架,也说明问题真实存在。
【来源:长江日报-长江网】
儿童文学、儿童读物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,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是非善恶尚不具备识别能力,理应由成人为他们严格把关。有关部门应在吸收广大家长意见的基础上,对相关作品的思想性与社会效果作出严谨评估,共同为少年儿童精神成长创造良好阅读环境。
近几年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说没有优秀之作,但也有不少堪称低级趣味。比如有一套热卖的儿童图书,没完不了地描写小学生如何欺骗老师和家长、如何撒谎、如何在同学中拉帮结伙;在一本儿童漫画书中,孩子们在放学回家路上一本正经地讨论着“哪种自杀方式比较好”,居然还有“那就从楼顶上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飞下来”之类“抒情性”说法。关键不在细节,而是整体低级趣味。
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
值得重视的是,家长们投诉的东西,恰恰是某些“畅销儿童文学”作家自我欣赏、自我看重的。教育界提出性教育要从孩子抓起,这些“畅销儿童文学”作家纷纷在作品中涉性。还有早恋、自杀等,可以说是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敏感话题,而作家们纷纷涉足敏感,当作其作品的“亮点”甚至文学主题。
这些作家将各种敏感话题引入儿童文学创作、儿童读物编纂出版,利用少年儿童的“好奇心”,制造其作品的卖点。